close
Giant poster  



這又是一篇因課堂需要而寫的心得報告
 
事實上這部電影非常不合我的胃口,雖然老師做簡介的時候有說這部片在刻劃保守的南方存在種族歧視的問題,也記錄了德州石油業的開展,不過我覺得並不是很明顯,我抓不到重點,只覺得這部片像是冗長的家庭劇(片長:201分,非常長!).....所以我寫出來的心得也像在寫我對家庭劇的感受,個人覺得是很爛的一篇心得,但老師還是給了我85分(也許這是基本分吧),真是佛心來著。
 
 



* 影片資料
影片年份:1956 
出  品  國:USA 
出  品:Warner Bros. 
發  行  商: 
語  言:English / Spanish
導       演:George Stevens 喬治史蒂文斯 
編       劇:Edna Ferber 、Fred Guiol 
演       員:Elizabeth Taylor(伊麗莎白・泰勒)、Rock Hudson(洛・赫遜)、James Dean(詹姆斯・狄恩)、Carroll Baker(卡露貝克)


* 劇情簡介

超級巨星詹姆斯狄恩在本片的後製期間,便因車禍而英年早逝,可以說是他最後遺作。《巨人》曾獲得1957年奧斯卡的九項提名,並由喬治史蒂文斯贏得最佳導演。是六○年代重要的作品之一。 

這是一部敘述二男一女的情愛演變至兩個德州家族恩怨情仇的故事。年輕的德州牧牛大亨畢克(洛赫遜飾)前往馬里蘭州欲購買一匹得獎賽馬,不料卻和馬主女兒萊絲莉(伊莉莎白泰勒飾)墜入情網閃電結婚,並偕萊絲莉回德州生活。 

杰特(詹姆斯狄恩飾)當時只是長工,卻愛上了美麗的女主人,後來杰特墾荒挖出石油,成為石油大亨,對於萊絲莉始終念念不忘,以一擲千金方式來掩飾自己的空虛...後來更演變成兩個家族下一代的恩怨,片中對於種族問題也有深刻描繪。

http://ppt.cc/swnB


心得

這真是一部年代久遠的影片,但其中所欲表達的訊息,至今我們看來,仍相當有意義。導演探討了種族歧視及美國人取得德州的爭議議題,不過對於家庭中各個成員的個性與互動,我認為也是刻劃地相當生動。

    電影一開始是畢克到美國東岸萊絲莉的家購買馬匹,郎才女貌的兩人很快就互相吸引。第二天萊絲莉膽敢直接在餐桌上發表對於美國從墨西哥手中奪取德州不以為然的一番言論,讓我感到十分驚訝!。一般人往往不會直接與客人討論爭議性的話題,更何況萊絲莉對畢克頗有好感,照常理而言,似乎更不會在見面不久即直言批評,以避免招擾心儀之人的反感。我想這是導演藉著女主角之口而做出批判,不過這也突顯了東岸的自由開放與女主角有獨立想法且直言無畏的個性,十分令人激賞!

    從綠草茵茵的東岸來到黃土漫天的西岸,東西兩岸的風俗民情更是有很大差異,我們也都看到了女主角努力適應,但也堅持自己的觀念,不失去自我。萊絲莉早起欲與畢克一同協力管理牧場,與畢克的姊姊溝通時堅毅不畏縮的態度,看到當地人食用小牛腦髓而昏倒,這些都是新嫁娘要融入婆家時,有可能會遭遇的困難。不僅要了解幫助丈夫的事業、面對與夫家家人間可能會發生的摩擦還有飲食習慣的差異。這些都是我覺得在這部長片的片頭中頗為有趣卻不失真實的一小段描寫。

    其實從第二天萊絲莉與畢克在餐桌上的一小段爭執,就可以看出他們其實在價值觀上是有些不一致的,但是或許相愛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他們在婚姻中有爭執時,總是會溝通,或是自我反省而各退一步,畢竟生長背景大不相同,最後他們也互相影響,或是隨時代變遷而改變自己的觀念,不拘泥於成見,這些都是生活相處中相當不容易的。

    畢克原本一直希望他唯一的兒子可以繼承家業,但是無奈,從小將他兒子載到馬上時,他的兒子便哭鬧不已,且反倒是對聽診器有興趣,最後走上從醫之路,畢克從一開始的抗拒到最後和萊絲莉討論出的結論,願意放手讓「雛鳥飛翔」。在畢克與萊絲莉討論的時候,可以看出頗有趣的一段對比:畢克反對兒子從醫,卻願意讓女兒按照自己的志願就讀想要學習的科系;但萊絲莉願意讓兒子從醫,卻認為女兒應去就讀瑞士女子學校,而非德州理工大學的畜牧系。這是有些矛盾的,同樣都是自己的孩子,卻有不同的標準,但看來卻是如此正常。我想他們都還是有自己保守放不開的想法,畢克在乎他家族世世代代經營的農場,希望兒子能如同他一樣繼承家業,而對於女兒便沒有太大的期望與限制;萊絲莉對於農場並不如同畢克一樣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或傳承的使命感,對於兒子的發展不設限,但認為女兒應該要有女孩子優雅的樣子,不能在一堆男學生的學校中鬼混,更不用論學習如此具有野性的科系。天下父母心,我想這是難免的,父母會希望孩子們照著他們想像中的道路前進,但常常是事與願違,放不放手只在一念之間,畢克與萊絲莉即便曾經憤怒與不認同,最終還是尊重了孩子們的決定。

    影片中的重點之一,種族歧視的議題,從萊絲莉到畢克家對墨西哥裔的傭人們打招呼時即可看出,畢克反對與墨西哥裔人接觸,但萊絲莉依然故我,更親自到墨西哥裔窮苦人民居住的地方探訪,並幫助他們。對於墨西哥裔人的歧視,不僅是富有白人家中才有的情況,就連一般的白人長工如傑特,都明白指出:「我和他們是不一樣的。」對於膚色與他們不同的人仍有一份優越感,即便南北戰爭距離當時的背景至少八十年,傳統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 ─ 「白人和其他種族的人是不一樣的!」雖然畢克與萊絲莉為此發生了多次爭吵,但是畢克最終仍受到萊絲莉的影響,或者也是因為對於家人的愛,所以得以漸漸的包容並修正自己的想法。不僅未反對兒子娶了個墨西哥裔的妻子,片尾時在餐廳中為其他墨西哥裔人出頭,與廚師打鬥的那一段,更是讓我驚訝但也是深受感動。我能夠想像要改變幾十來都存在心中的價值觀,是多麼的困難!人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隨著年齡的增長,白紙開始塗上不同的顏色,繽紛地找不太到空白處後,畫紙也就裱了框,掛上了牆。若是有新的顏料要塗上紙張,一部分人只在難以察覺的空白處塗上;大多數人都只願意覆蓋在原本的顏色之上,而和原本在畫紙上的顏色融合成一種奇特的色彩,與新的顏料又有那麼些的不相同;鮮少有人可以接受另一塊白紙塗滿新的色彩,然後直接黏貼在最初的那張畫紙之上。我覺得畢克在此幾乎就是最後一種人了,他深愛著他的妻子與兒子,願意試圖了解他們的想法,進而接受。即便看到孫子的膚色與他不甚相同,他仍有些感嘆與無奈,然而至少他的觀念確實已進步了不少。

    影片的最後,畢克與萊絲莉都老了,曾經的堅持又有何意義,孩子們的發展順利愉快對於他們來說應該比什麼都重要。

    看完整部影片使我更了解號稱「民族大熔爐」的美國,即便影片已有些古老,但民族之間的衝突檯面上下皆仍波濤洶湧的存在著。我也看到了美國農業大州德州的生活與景象,以及史詩片描述德州發現石油業之後的蓬勃發展。另外,雖然論戲分而言當然是男女主角的部分最多,但是角色刻劃最為精彩的其實應屬男配角傑特。男女主角就像是一般的電影中出現的好人,表演雖然自然,不過大多時候行為舉止都是觀眾可以猜想出的,所以風采可能有些被配角搶走。傑特放蕩不羈、難以捉摸的的個性,為這個角色帶來了神秘的色彩,與畢克家族的恩怨情仇,互相的角力,也替整部片帶來了較多的戲劇張力。


後記

雖然很多人喜歡James Dean,覺得要是他們是Elizabeth Taylor,他們才不會選擇Rock Hudson。但我完全沒感受到James Dean的魅力耶= = 對於他的癡情我也一點同情都沒有。而且他玩弄女主角的女兒,和暮光之城結局:雅各愛上貝拉的女兒近似,都讓我覺得有點噁 = =

Elizabeth Taylor 年輕時果然很漂亮,我之前印象中一直只有她老的時候的樣子,年輕和老年差好多。

Lindsay Lohan 要演她的故事,有點不看好,第一個原因就是美貌有點差距 XD  還有氣質也不大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vy 的頭像
    Ivy

    其實只是些廢話

    I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